欢迎访问 反腐内参!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法治道德

戒毒警察眼中的“花季瘾君子”

时间:2022-06-24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检察网

  

  “兄弟,尝一口啊,这可是好东西。”2019年年底,云南15岁男孩小天(化名)与几个社会上结交的朋友在KTV酒吧聚会。酒过三巡,朋友向他介绍了一款“醒酒神器”,声称能让人兴奋。在朋友的怂恿下,小天就猛吸了几下。没想到,小天的人生从此翻天覆地。

  在全国各地的强制戒毒所,像小天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犹如深海迷航,失去方向。而戒毒所里的警察就是他们“回家”的“摆渡人”,用真情和关爱帮助一批批年轻的戒毒康复人员重拾信心,打通重返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在6月26日第35个国际禁毒日前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连线采访了多名正在戒毒的年轻人,并对话在戒毒一线的警察。

  “云南省既是禁毒斗争的主战场,又是毒品危害的重灾区。”云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云南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华告诉记者,自2014年6月起,云南省未成年戒毒人员实施集中收治管理,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专门收治未成年戒毒人员的大队和中队。

  “脱毒很痛苦,7天未合眼,身体就像一盘散沙”

  小天回忆,第一次吸毒,他三天两夜没合眼,“不想吃饭,也不想喝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当发觉自己误吸了毒品时,小天悔恨交加。

  广东省戒毒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毒贩往往利用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而且法治意识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以及喜欢追求时髦和刺激等原因引诱他们吸毒,从而获得长期固定“客户”,从中获取金钱利益,甚至通过控制年轻人吸毒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021年9月至12月,广东省戒毒管理局以在所戒毒人员为样本,组织开展“吸第一口”专题调研,经对1082个样本的调查显示,吸毒人员“吸第一口”时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等“十大特征”明显。

  2020年4月,毒龄半年的小天被公安机关查获,行政拘留14天。在父母严格管束下,小天暂时断绝了与“毒友”的交往。

  半年后,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小天在“毒友”的怂恿下复吸,再次被公安机关查获。

  小天以为公安机关拘留14天后会再次放他出去。而这次,他被送往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从无拘无束到走进戒毒所,小天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他无法适应戒毒所里的生活,第一周,他几乎没有合眼,脑海里频繁闪过吸毒时的画面。“脱毒的过程挺痛苦,整个人都没有精神,身体就像一盘散沙,只想躺着或蹲着。”小天说。

  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十三大队副大队长徐守禄介绍,按照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要求,吸毒人员被移送到戒毒所后,要经历四个阶段:生理脱毒期、教育适应期、康复巩固期、回归指导期。

  徐守禄说,整个戒毒期长达两年,表现良好的戒毒人员可以减期,但戒毒时间最短不少于18个月。目前,小天已进入康复巩固期,今年9月,他将重启新生活。

  真正的戒毒是从走出戒毒所大门开始

  “戒毒人员是违法者,是毒品的受害者,也是病人。”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熊玉竹告诉记者,新型毒品比冰毒、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对身体的摧残更甚,易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急性心衰、皮肤严重感染等疾病,威胁生命健康。

  福建省福州女子戒毒康复中心政治教导员章虹特别提醒年轻人,新型毒品的危害尤其不容小觑,目前所内90%的吸毒人员都是吸食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又称合成毒品,主要指以人工化学合成的精神类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

  “它对人体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中枢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中枢神经受损,会导致精神异常,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甚至会出现被害妄想、追踪妄想以及幻听等病理性精神症状。”章虹说。

  “真正的戒毒不是从踏进戒毒所那一天开始,而是从走出戒毒所大门那一步开始。”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大队一级警长王智昊称,戒毒所里高墙大院,戒毒人员无法获得毒品,就会主观上减少对毒品的渴望。一旦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返回社会,回到曾经的社交圈,毒品又摆在桌面上时,才是真正考验戒毒人员意志的时刻,“毒瘾更多的是‘心瘾’,心理依赖是毒瘾难戒的根本原因。”

  “一次吸毒,终身戒毒。”四川省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郑芳表示,回归就业难是不少戒毒康复人员再次复吸的主要原因。

  杨华介绍,目前,云南省戒毒管理局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帮助30余名未成年戒毒人员在所内接受文化教育或出所复学,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同时,云南省戒毒管理局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共建48个解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站,为解戒人员展开职业培训、就业帮扶等工作,至今已累计照管1.1万余人,照管对象操守保持率78%,照管3年人员操守保持率54.15%。

  从戒毒所走出了大学生

  “我还想上学。”2016年年底,年仅15岁的吴婷(化名)进入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年来,逐渐适应了规律健康的戒毒生活。一次,在与熊警官谈心时,吴婷透露出自己想继续完成学业的心愿。

  原来,吴婷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2013年年初,自幼缺少父母陪伴的吴婷辍学了,在社会上与几个“姐姐”交往中,吴婷被一堆瓶瓶罐罐吸引了。“他们将白色的粉末放在各式容器上加热,然后用吸管在上面吸,感觉就像是在抽烟,吞云吐雾,挺时髦的”。

  “这个可以给我吸一下吗?”在好奇心驱使下,13岁的吴婷走上了吸毒道路。

  王智昊指出,因家庭教育缺失、原生家庭畸形等家庭因素导致未成年人开始接触毒品的比例高达85%。

  2015年9月,吴婷因吸毒两次被公安机关查获,在其家人的要求下,被送入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在这里,熊玉竹第一次见到了瘦瘦小小的吴婷,满是心疼。

  得知吴婷想继续上学的心愿,熊玉竹一口答应了,“好,我尽量在你出去之前帮你找到接收的学校,你现在安心学习”。

  熊玉竹对吴婷制订了个别矫治方案,并安排她参加少戒育蕾九年义务教育补偿班,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还安排曾是老师的同戒人员一对一帮教。吴婷从未想过,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受到如此重视,“熊警官犹如一束光,重新照亮了我的生活”。

  “我们不能接受吸毒人员入学。”数月间,熊玉竹和同事吃了不少闭门羹。学校都担心吴婷入学后会影响其他学生,或者身份曝光后遭遇学生家长不满。

  2017年8月20日,熊玉竹等人再次联系吴婷所在辖区禁毒委,争取支持。经过一周的努力,辖区教育局联系了上四川省某职业高级中学,并最终确定了吴婷入学相关事宜。

  9月14日,吴婷重新走进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辖区政府将其列入扶贫帮扶对象,为她提供必要生活费用和全额学费扶持。2020年,吴婷顺利考入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她的人生再次发生逆转,她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用声音传递力量。

  “这孩子是我工作14年来,见到的唯一一个从戒毒所走出去的大学生,特别难得。”熊玉竹感慨道。


原文链接:http://www.jsjc.gov.cn/shzs/fzzc/202206/t20220624_140300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反腐内参 ff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