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内参!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廉政教育

荆山楚水 钟灵毓秀

时间:2024-09-20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荆州长江大桥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荆州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图。荆州市纪委监委供图

  

  荆州古城宾阳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员干部在公安三袁家规家风馆参观学习。荆州市纪委监委供图

  

  柳直荀烈士纪念园。张志斌 摄

  荆州宛如江汉平原上一株古老的植物,自楚人“栽种”了它,业已生长了两千余年。这里盛产白花花的棉、水灵灵的稻、银亮亮的鱼;这里有过“筚路蓝缕”,有过“一鸣惊人”,承载着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滋养了荡气回肠的荆风楚韵。

  巍巍城墙连接古今血脉

  “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土地肥沃,物阜民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楚文化发祥地,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文脉可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媲美。历代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极盛时“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荆州博物馆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漆木器、丝织品、青铜器,等等,让泱泱大楚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不只是传说。

  荆州古城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城,城垣长达11.28公里,城墙均高8.83米,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等,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号称“铁打荆州”。全段布设9座门,仿佛9条时光通道,连接起荆州的古与今。

  一处处承载着灿烂文化的遗存,见证了古城昔日的辉煌,更吸引着今人的目光。

  沿着马道登城时,依然能够看到被保护起来的文字砖,或记载着“荆州府委官百户张恩,督管荆州窑户乔应时造,万历十年六月初一日记”等信息,或仅有“鱼”“龙”“辰”等工匠字号,那是当时严格责任制的标志。数百年来,这些“活档案”忠实地守候在原地,等待一代又一代拜访者登临。

  缓步走上荆州古城宾阳楼,耳畔传来悠悠不绝的吟咏之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楼下屈原广场有人在排练节目,一曲《离骚》,唱出坚贞高洁的独立人格、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诗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像屈原一样忠耿尽职、风骨伟岸的,还有唐代贤相、诗人张九龄。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荆州是他为官的最后一站。当时他年近花甲,依然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常出城到乡间集镇踏访巡视,体察民间疾苦,最终病逝于荆州任上。为纪念这位廉吏,如今的荆州古城不仅保留有“曲江楼”,还有一条“曲江路”。

  坚实脊梁如古城墙逶迤挺拔,清廉风度似长江水涤荡人心。

  荆州古称江陵,因“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而得名,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说的就是荆州。

  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下辖行政区均分布于长江两岸,荆州肩负长江大保护重任。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从荆州港码头登船考察长江时感慨说,“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并嘱托“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近年来,荆州市努力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种群数量明显扩大,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数量达3000余头,形成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这里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在徐徐清风的吹拂中,奏响时代乐章。

  “九百里荆江,流光溢彩;三千年楚郢,钟灵毓秀。”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千年古城焕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气象。

  先贤廉吏挺起精神脊梁

  翻开荆州历史,明代政治家、诗人杨溥几乎家喻户晓。历仕五朝,入阁二十二年,辅佐过三位皇帝,因清廉自重,杨溥被后人称为“雅操宰相”。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发现了杨溥墓,打开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堂堂朝堂重臣,其身后事竟简陋如普通百姓。其实,仔细研读杨溥的清廉人生,便不会觉得奇怪了。

  杨溥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都极其严格。朝廷精减官员,官居首辅的杨溥率先垂范,将位居大理寺少卿的儿子杨旦“削职为民”,送其回乡务农,并写《遣子还里》诗:“拂拂西风吹绣鞍,送儿归去自心宽。菜根有味休嫌淡,茅屋无书可借观。朝夕旨甘勤养母,夏秋租税早输官。归家若问居官事,做到双台彻底寒”。他还写下家训《十嘱》,重点从待人接物、立身持家等方面为杨氏后人树立标杆。

  同样,因家风家教优良在史册上留下美名的还有荆州的“公安三袁”。

  很早便从课本中得知,“公安三袁”人品、文品、官品俱佳,才德兼美。“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是明代晚期荆州公安县的袁姓三兄弟。他们是如何走上成才之路,赢得良好口碑的呢?若要了解其中故事,可到公安三袁家规家风馆探寻。

  搭轮渡走水路,领略着袁宗道诗中“人烟江水上,江上日生波”的意境,不一会儿便到达了目的地——公安三袁家规家风馆。

  从馆内的文史资料中不难发现,三兄弟文名卓著,且两袖清风。袁宗道为官清廉,尽忠职守,“临事修谨,不失分寸”。袁宏道从严治吏,惩治贪腐,兴利除弊,任吴县县令时,他大力整顿吏治,推行省讼便民,尤其处理公案公允快速,办事之人往往只在县城吃一顿饭,事情就办结了。百姓称之为“升米公事”,时人感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袁中道历任国子博士、南京吏部郎中,官声清越。

  三兄弟先后中进士,母亲要求他们脚穿草鞋回家报喜。旁人不解,已经当官了为何还要穿草鞋?其实,母亲是以此告诫儿子做人不能忘本,为官要守住本心,保持清廉本色。

  袁氏先祖迁入公安后,垦荒种地,勤劳节俭,开创家业,制订《袁氏家教十则》《袁氏家戒十条》,从道德修养、行为法度、人生发展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后人进行警戒和教育,指明了行事方向和标准。

  照亮“三袁”文学之路、贯穿他们入仕生涯的家国情怀和节操风范,来源于此。

  为让家规家训走出古老谱册,在当下焕发生机,公安县纪委监委联合县文联精心打造了集“收藏陈列、研究展示、传播交流、教育警示”于一体的公安三袁家规家风馆,主要从袁氏家规家训、“三袁”文学艺术成就、历代名家评“三袁”、珍贵文献资料、影视宣传等方面深层次、多视角地传播弘扬优秀家风。

  铁骨铮铮,一清如水。“四知太守”杨震、“千古名相”孙叔敖,等等,也都在荆州的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有人说,珍贵的廉洁文化资源不仅要守护,还要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荆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干部群众“生活圈”内的廉洁阵地,以十条“清廉荆州”主题教育精品线路串联起8个县市区的人、居、馆、苑、院、园,同步上线“清廉荆州——荆州廉洁文化阵地云地图”,由全市多个廉洁文化点位组成,包括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等,分成廉政教育、清风传承、革命教育三大类,构筑起具有当地特色的“清廉文化版图”。

  先贤廉吏的崇高品格、朴素情怀早已融入古城的角角落落,经过岁月洗礼,历久弥新。

  英雄豪情激起凌云壮志

  作为湘鄂西苏区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诞生地,荆州也是一块红色沃土。这里曾有数万英雄儿女投身革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丰沃革命精神的土地上,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首府的监利周老嘴镇,是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地方,更有其鲜明醒目的印记。

  从荆州到监利的路上,当地友人递来一本《柳直荀传记》,引领我们去探寻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来到周老嘴镇的柳直荀烈士纪念园,伫立园中静听,枪炮声似乎依然在耳畔回荡,随着讲解员的讲述,眼前仿佛浮现出血与火交织的革命岁月。

  1912年,柳直荀在长沙求学期间结识了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他们一起畅谈治学之道,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0年4月,柳直荀受命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与贺龙、段德昌等并肩作战,共同创建苏区和红二军团。在担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时,柳直荀为了鼓舞士气,写了一首《红军跑步歌》,号召广大指战员“向黑暗,猛攻击”“不贪生,死何惧”“洒热血,染红旗”。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

  革命信仰坚如铁。柳直荀同李淑一结婚后,聚少离多,最后一次见面是1927年5月19日。分别时,柳直荀嘱咐妻子道:“一定要把咱们的孩子照管好,革命终究要胜利的,等我回来!”为了这句“等我回来”,李淑一坚守一生。

  她一边教书,为革命培养人才,一边劳动,拉扯一双儿女长大。李淑一深信丈夫终会凯旋,但她不知道的是,分别后的第五年,柳直荀就在周老嘴惨遭敌人杀害。

  一个是革命先驱,忠诚为党;一个是贤妻良母,忠贞不渝。夫妻情笃,堪称楷模。在纪念园中,再次品读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感慨万千。词中有对昔日革命战友柳直荀的深情怀念,也有对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流血牺牲的千千万万烈士的赞颂。周恩来说:“对我们的革命先烈寄予如此崇高的怀念之情,没有比这首词更深切、更激昂慷慨,因此也就更动人心弦的了。”

  烈士精神必将永垂不朽!近年来,柳直荀烈士纪念园累计接待参观者近30万,花鼓戏《柳直荀》时时唱响“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荆州人谨记柳直荀笔记本上写下的“在行动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去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组织拍摄了《身边的红色印记》系列宣传片,让革命文物“说话”,让历史资料“发声”,让苏区精神、洪湖精神绽放光芒。

  荆江两岸,八县市区,九座城门,十条廉线……一路行走一路思索,待整理好思绪,再次回望,这座古城已经告诉了我们中华文明数千年流变的信息,以及孕育其中的清风廉韵。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载入史册的,必将铭刻在人们心底,流淌在滚滚江水之中,生生不息……(作者: 赵美宁 陈白云)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22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反腐内参 ff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