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李光艳:扎根乡村教育 绽放师德光芒
时间:2024-09-1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在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有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同事赞誉的老师,她就是李光艳。2024年8月底,李光艳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教育故事。
布袋为铭,初心如磐
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布口袋,饱含着李光艳的教育初心。从荣华村完小调到老窝镇中心完小,她始终没有丢弃这个写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布口袋。李光艳告诉记者,这是几年前到昆明参加培训时,主办方发给每个学员用来装资料的布袋,布袋上的这几个字是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亲自题写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培训结束后,她一直保留了这个布袋,并且把它挂在宿舍最显眼的地方,把这八个大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让它时刻提醒自己要牢记为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李光艳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几代人都未走出农门。父亲虽聪明勤奋,但仅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要强的父亲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硬是在奶奶的反对声中把她送入初中的大门,而后又让她读了中专。“父亲说孩子一定要上学,不然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李光艳充满感激地说道。
在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普师班读书时,李光艳非常刻苦,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2004年6月李光艳顺利毕业,并通过择业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实现了父亲的梦想。
初入深山,坚守教育
李光艳清楚记得她到古登乡马跨底完小的时间是2005年4月26日。当时那里还没通公路,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崎岖不平的山路让她疲惫不堪,将近3个小时后,她才到达这个被大山层层包围、几乎与世隔绝的村级小学。学校条件极差,教室是一栋五间的铁皮房,学生住宿楼是两栋土舂房,老师们的宿舍是几间低矮的土墙房。“非常艰苦,没有独立的宿舍,也是跟之前在那里教书的一个女老师同住,我们两个人睡就摆得下两张床,这样一个小环境,还要在里面做饭吃。”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李光艳非常感慨。安顿好后,李光艳跟校长借了手机想给家里报个平安,但发现根本没有信号。校长告诉她,只有爬到村子旁边的悬崖边才能找到微弱的信号。
马跨底是一个傈僳族山寨,除了几位村干部能说几句磕磕绊绊的汉语外,其余村民交流时都用民族语言。校长和老师们特别照顾她,让她先带三年级半学期,第二年负责教授一年级。然而,当她走进教室后,却发现自己完全听不懂学生的话,学生们也很难理解她表达的意思。
条件的艰苦和交流的障碍,让李光艳深感失落。好在有校长的鼓励、同事的帮助以及村民们的憨厚质朴,她最终留了下来。“过完阔时节后,有的孩子来上学时会提着一摞粑粑,有的还搭上去一小条肉,说是傈僳族阔时节的特色,一定要给老师尝一尝。”李光艳回忆道。
李光艳给自己下了任务,赶快学会傈僳语。她跟学生学、同事学,还跑到村民家中跟他们学,遇到老是忘记的,她就用拼音的方式写在本子上反复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傈僳语水平逐渐提高,与学生和村民们的沟通也越来越顺畅。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在课堂上她有时会用傈僳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孩子们也因为她的努力而更加尊重和喜爱她,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
爱洒学生,温暖人心
山里的人们普遍缺乏重教意识,时常出现孩子不来上课的情况。每当这时,李光艳总会在第一时间家访,与学生和家长倾心交流,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上学的诸多好处。
当时,村民们除了种庄稼外基本没有挣钱的渠道,大家条件都很不好。特别是冬天,有的孩子只能穿着拖鞋和单衣就来上学。李光艳说:“很心疼那些孩子,当时自己工资也不高,但还是拿出一点给贫困的孩子买双鞋,买件小外套,让他穿得暖和一些。”朋友似的交流互动和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家长们彻底打开心结。真心换真心,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
2010年8月,李光艳从马跨底调回老窝镇崇仁完小时,很多家长都表达了不舍。十几年过去了,很多家长、学生还和她有联系。在崇仁完小短暂任教一年后,李光艳又被调到荣华完小,直至今年8月底。在此期间,她一直担任班主任,还兼任过语文教研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副校长兼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无论在哪所学校,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李光艳始终用温暖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细腻的关怀呵护着他们的心灵。
在乡村小学,普遍实行寄宿制。那些离家较远的孩子从一年级起就不得不吃住在学校。由于年龄太小,缺乏自理能力,老师们便承担起“父母”的角色,手把手教他们洗脸洗脚。
李光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衣服纽扣掉了,她帮忙钉上;裤子炸了线,她给缝上;女生辫子散了,她帮忙扎好。“特别是疫情期间,学生是回不了家的,李老师就带着我们女老师一起帮学生洗头,有时还会亲自帮助她们洗澡。”同事和善琴钦佩地说。
晚上学生就寝后,班主任和值周教师必须在宿舍外坚守,直至孩子们全部睡熟。刚入学的孩子容易想家,有时在梦中也会哭喊“妈妈”,哭个不停。李光艳就会进去抱着孩子,轻声哄着“妈妈在的,妈妈就在你身边”,直到孩子安然入睡。
女孩子天生爱美,李光艳一有空就会为她们编漂亮的辫子,在这样的互动中,师生感情日益加深。“有的孩子就会说‘你真像我妈妈,我妈妈也是喜欢这样给我编辫子。’小男生看到后也说‘老师我也要扎’,于是我就给他扎个小揪揪,在头顶晃来晃去,可爱极了。”李光艳开心地说。
有一个姓武的女孩,因其父母离异后家中缺乏督促,刚入学时便三天两头请假,对上学极为排斥。每逢周末回家后,到了星期天她就不来学校。于是,学生返校时,李老师总会早早地来到校门口,翘首以盼武同学。看不到她返校就立马赶到她家劝返,耐心地给家长宣传教育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要督促好孩子。“上课的时候也是多关注她,课余的时候就找她聊天,给她梳梳头。”李光艳说,在学校也是尽量多给武同学一些关心。
家校形成合力后,武同学逐渐喜欢上了学校和学习,除非生病,再也没有请过假,成绩也是越来越好。两次参加“摩尔农庄杯”云南省“希望之星”英语口语大赛小学组比赛,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2023年,还获得了州级“优秀少先队员”称号。“从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变成了学习尖子,五年级期末考的时候考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李光艳对武同学的进步感到非常欣慰。
李光艳正在上高三的女儿对她的感情不如父亲深厚,因为这么多年来,她几乎将对自家孩子的关爱与教育重任都托付给了丈夫。“把所有的爱,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和学校,亏欠了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只能说声抱歉。感谢这么多年以来对我的工作的支持,对我的理解。”李光艳非常内疚地说。
德育为先,全面育人
和善琴于2017年参加工作,至今与李光艳老师已整整共事七年。她感慨道,李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她极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她带领孩子们走进茶园,让他们亲身体验采茶之趣,而后又耐心地教导他们制茶之法;她教孩子们纵情歌唱,用美妙的旋律滋养他们的心灵;她还时常与孩子们一起挥拍,在乒乓球、羽毛球的一来一往中,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感受运动的快乐。
“在学校里面,在镇里面,甚至在市里面也拿到过优秀班级的荣誉称号。”和善琴钦佩地说,无论哪一届、哪一班,李老师带的班级在全校都是首屈一指的。
李光艳认为,教育的宗旨实则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绝不能仅仅局限于 “我教会你知识就行”。而是要竭尽全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唯有如此,将来他们才有可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这也正是她将启功先生的名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作自己为人师表座右铭的缘由所在。
示范引领,携手共进
李光艳老师不仅对学生关怀备至,对同事也非常热心。当初到学校报到时,面对新环境,和善琴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心里十分焦虑,但李老师的关心让她很快适应了下来。
“李老师是荣华本地的,她就经常带一些蔬菜,或者鸡蛋给我。逢年过节,我回不了家和家人团圆,她就请我到她家和他们一起过节,我还是很感谢李老师的。”和善琴说。
和善琴与李光艳同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上,李光艳更是悉心指导和善琴,使她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善琴介绍,参加工作以来,她多次参加市教体局和镇中心校举办的教育教学课堂竞赛,每次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和善琴说,自己的进步离不开李老师的帮助。她立志努力拼搏,成为像李老师一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老师,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又遇到这么温馨的大家庭,那么多可爱的学生,我会继续坚持我的教育事业。”和善琴说。
新岗挑战,砥砺前行
鉴于李光艳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卓越表现,今年8月底,她被调到老窝镇中心完小任教,同时被任命为中心校的德育处主任,负责抓全镇各完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这个任命对她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她有信心出色完成任务,争取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把各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抓出成效,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李光艳说,“希望在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为老窝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从教19年,李光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为泸水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多次获得省、州、市、镇、校各级表彰,先后被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 等。今年8月底,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她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成为泸水教育的一面旗帜。
老窝镇中心完小校长何学荣自豪地说:“ 今年李老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我们学校,乃至整个老窝镇教育界的骄傲。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将以她为榜样,努力工作,为老窝镇的教育发展积极贡献。”
每一份荣誉就是一份责任,李光艳坦言,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会更加努力。“感恩能与一群可爱的孩子相遇相伴,我会继续用爱与责任,为他们点亮知识的明灯,陪伴他们走过每一段成长的旅程。感恩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很幸运地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相伴,感谢他们在工作中的支持与协作。未来的日子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李光艳深情地说。
通讯员 段国春 杨权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9/9/4571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5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 2024-11-24检察日报:80余万元...
- 2024-11-24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
- 2024-11-24庭审观摩提质效,评议...
- 2024-11-24学“真招”!这场培训...
- 2024-11-24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
- 2024-11-24检护民生|司法救助为...
- 2024-11-24检察日报:“邻里检察...